崔仲平教授巧读书的故事(一)

作者:李洋   时间:2016-12-09   阅读:   

崔仲平教授巧读书的故事(一)

崔仲平教授是我校的知名教授,省级优秀教师。自1960年到我校任以来曾任基础医学院医古文、医史、各家学说教研室主任,曾自编《古汉语基础知识》(院内油印)、《古典医籍千字释》、《联系全文定语义一例》等著作,主持学术科研项目《古今医统大全》(约250万字,共100卷),先后获得过模范教师、长春中医学院先进工作者、长春中医学院优秀教学教员等荣誉称号。崔教授与学生关系十分融洽,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与闪光点,言传身教给学生们树立了学习中医的信心与兴趣。博学多闻的他虽然退休,住在杏林苑,生活极具规律,写诗,健身、写博、旅游、养生,兴趣多多,但一生中唯一割舍不掉的就是读书。崔教授与书为伴还源于自己独特的方法。

张仲景《伤寒论序》用“蒙蒙昧昧,蠢若游魂”来形容那些奔波于仕途的人们。崔老倒觉得这几个字可以概括他的一生。《周易·系辞》:“精气为物,游魂为变”。皇甫谧《甲乙经序》:“夫受先人之体,有八尺之躯,而不知医事,此所谓游魂耳。”先哲都对游魂持批判态度,他却把脑袋削尖了往里钻,他说,“这并非谦虚,而是大实话。”

坐车读书法

1963年冬,他坐火车前往上海去探亲,没有座位,只好站立在过道上,基本上是动弹不得。幸亏他带着一本《俊友》,法国人莫泊桑写的小说。闲得发慌,就利用昏暗的灯光读了起来。一本小说差不多读完了,火车过了苏州,也就有了座位,他一头栽到那个座位上睡着了。可是,小说的故事情节,人物关系等,被他给忘得一干二净,等于没有读。不过,他觉得一点儿也不赔本,因为,读书时,我感觉不到双脚酸疼发胀,脖子强直。

后来,他在乘坐有轨电车或公共汽车时,偶尔也拿出一本小说读一读,主要是为了打发百无聊赖的时间。要讲究效率,恐怕是乏善可陈。可是近来他发现有很多人在轻轨列车上投入地读书,而且,似乎乐此不疲。还有的学生早晨跑步,一手拿书,一手拿手机。他担心他们的眼睛受不了,劝了几句,但收效甚微。原来他们发明了一种更为高级的跑步读书法,手里拿着书本或者笔记本,并不需要仔细阅读,只是在背诵过程中,临时忘记了,看一眼,提个头,就OK了。他的一个学生每天跑步都不空手,可是,她手里拿的书,并不怎么看,只是偶尔低头瞄一眼罢了。

崔老这样讲到,“跑步读书法,也是一种发明,但发明权不属于我。我珍惜时间,但我更珍惜我的眼睛。”

蹭书读书法

蹭书,就是死皮赖脸地不花钱白看书。不知道有没有人比崔老更会蹭书,反正他是一个老资格的蹭书专家。1948年,他在北平街头踟蹰,兜里没有钱,坐有轨电车坐腻味了,就到街头胡同的小书摊去蹭书看。一开始只是看小人书,就是连环画,后来被章回小说给迷上了。14岁的男孩子爱看什么书?言情小说?不对,他那时候爱看武侠小说。可是,单纯的武侠小说可不行,非得加一点儿爱情佐料才行。一本书不可能一下子就看完,必须一连好几天去看。这样,书摊的老板可就不愿意了,因为崔老从来就不给钱,没有钱,要不咋就叫蹭书呢?他的绝招是帮助老板照看书摊。老板去溜达,他给老板看着书摊;老板去如厕,他也给老板看着书摊。谁要是路过书摊,崔老还帮助吆喝,招揽顾客,差不多就是一个打工仔了,得到的酬劳就是白看书。回忆起来,崔老看的武侠小说大部分都是在北平街头的书摊上蹭着看的。记得那时候,他最爱看的剑侠小说,主人公名叫李慕白,他到处溜达,行侠仗义。还有一些埋汰花和尚(不是鲁智深)的小说,以及描写尼姑好色的故事。可别小瞧了这些非经典小说,他们帮崔老打发日子,甚至在崔老挨饿时,暂时代替了饭菜。

有人说:买书不如借书,借书不如抄书。他给加上一句:抄书不如蹭书。崔老偶尔也向学生们介绍他的独家秘笈:跟图书馆人员保持良好关系!

催眠读书法

任何人都会有失眠的时候,崔老也不例外。睡不着觉可不是闹着玩儿的,影响精力集中,甚至影响健康。崔老发现躺在床上,找一本枯燥乏味的书来读,可以迅速入睡。什么书适合催眠呢?因人而异。你对什么最不感兴趣,就读什么书,眼睛看累了,自然就入睡了。他用以促进睡眠的书很多,举例如下:

第一,根本就看不懂的科技书,硬着头皮看,用不了多久,就昏昏欲睡了。第二,艰涩难懂的古汉语著作,包括名人名篇在内,例如《史记》、《汉书》里大量记载的词赋,看一会儿就睡着了。第三,马克思《资本论》的英文版原文,以及此类高难度书籍,看一会儿就睁不开眼睛了。第四,欧洲古典小说。巴尔扎克的小说还容易忍受,托尔斯泰的那些宗教絮叨,是催眠的最佳材料,苏联小说里偶尔也有不少长篇议论,催眠效果也不错。其实咱们中国的四大名著里也有一些让人昏昏欲睡的描写和记述。崔老读书,舍不得跳过这些啰啰嗦嗦的东西,基本上是照单全收了。所以,从不缺乏催眠的材料。第五,那些废话连篇的两报一刊社论,以及令人窒息的强词夺理,最能催人入睡。

不知道为什么,崔老从来没有利用《毛泽东选集》作为催眠药,大概这要归功于他老人家文笔优美吧。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责任编辑:李 洋